香港人一向以勤力、高效率見稱,俗語有云「得閒死唔得閒病」,不少港人在工時長、壓力大的情況下都對身體出現的毛病視之不理,更遑論正視精神上的健康問題。根據《香港精神健 康調查2010-2013》¹,本港介乎16至75歲的人士中,幾乎每7個人便有1個人有精神健康問題,反映問題相當嚴重。
情緒、思想、行為之間的關係
不少人誤以爲精神健康問題只會導致負面情緒,如焦慮、悲傷、憤怒等等,但其實情緒、思想、行爲三者環環相扣、互相影響,更有可能導致各種身體反應。舉例說,當上司明知道你的工作堆積如山,還要求你趕在下班前爲他整理繁複的項目資料,你的思想、情緒、行爲和身體反應或會出現以下變化:
思想:覺得時間太倉促,來不及整理項目資料。
情緒:感到不滿、憂心和焦慮不安。
行爲:方寸大亂,無法處理手頭上的工作。
身體反應:肌肉綳緊、手心冒汗、心跳加速等。
不少病人未必察覺情緒問題的警號,直到負面情緒引起身體不適,主動求醫後才知道原來是情緒作祟。有病人是公司老闆,日夜工作忙碌,有次因腸胃不適而接受大腸鏡檢查,惟檢查結果卻沒有發現任何異常。不過,在接受檢查一個月後,病人仍經常感覺有便意,腸胃問題未解決,經轉介下接受心理輔導,才發現病人一直受感情問題困擾,透過認清和正視感情上的焦慮,病人的腸胃問題亦迎刃而解。
情緒管理四部曲
正確的情緒管理,不等於放任不理地流露自己的情緒,也不等於全盤否認和壓抑自己的情緒。要做好情緒管理,可學習以下四部曲:
有於香港土生土長的病人到外國進修後,回流香港努力工作、生兒育女,直到近日香港的營商環境增添變數,對情況深感憂慮,害怕過往在香港付出的努力和心血會付諸流水。經過心理輔導後,病人坦然接受自己對現狀的不安,了解焦慮不安的源頭,明白自己的能力不會隨社會經濟轉差而消失,只要將來繼續努力,仍可闖出另一番新天地。
怎樣避免負面情緒再次出現?
情緒、思想、行爲好比冰山露出水面的一角,惟負面情緒往往源於更深層次的矛盾,例如現實與期望的落差,或生活現狀對自己的價值觀有所衝擊。這些因素好比水面下的冰山,對情緒有更深遠的影響,只有對自己的期望、價值觀有更透徹的了解,才能避免負面情緒再次出現。可是,香港人工作繁忙,不時忽視内心的真正需要。例如上司在快要下班前才要求你加班工作,你很大可能會感到憤怒,但若然單純將憤怒歸咎於加班工作,便忽略了内心更深層、重視工作與生活平衡的價值觀。
曾有病人工作表現良好,對自己的能力自信十足。但當家中有小朋友後,即使已經投放不少時間和心血打理,生活上的一些細節仍然不似預期,病人的壓力便與日俱增。接受心理輔導後,病人意識到自己一直相信只有每樣事情都做到完美無瑕,才能受人尊重,當小朋友做出一些不受病人控制的行爲,病人的價值觀便受到衝擊。經過認識和慢慢改變自己的看法,病人日後面對生活上的不順才能更處之泰然。
李智群博士
臨床心理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