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慮症】四大早期焦慮症症狀及焦慮症常見類型,教你識別並及時尋求治療幫助!

【焦慮症】四大早期焦慮症症狀及焦慮症常見類型,教你識別並及時尋求治療幫助!

【焦慮症】四大早期焦慮症症狀及焦慮症常見類型,教你識別並及時尋求治療幫助!

精神健康

2024-10-14

8  Mins Read

焦慮症是現代社會中極為普遍的心理健康情況,影響著不同年齡層和背景的人士,有調查顯示,全球每14個人中約有一人(7.3%)患有焦慮症。這種狀況不僅會為患者帶來壓力和不安,還可能影響個人工作或學習、日常生活及人際關係。

其實,焦慮本是人與生俱來的情緒,適度的焦慮更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既能在突發意外中保護我們的安全,亦能成為我們計劃未來的動力。可是,如果一個人從情緒、認知、行為及身體四方面都有持續而過度的焦慮情況,則可能患上了焦慮症。本文將和大家分享如何識別焦慮症症狀,以便自己和家人好友可以一起積極應對,早日走出陰霾。

甚麼是焦慮症?

焦慮症(Anxiety Disorder)是指一組以過度和持續顯現焦慮、恐懼和/或逃避預 期威脅的情緒為特徵的精神障礙,屬於精神疾病的一種,通常始於兒童期青春期或成年早期。根據《診斷與統計手冊》(DSM-5),焦慮症包括多種類型,如廣泛性焦慮症、恐慌症、社交焦慮症等。 

  

焦慮症症狀有哪些?

焦慮症的症狀可以分為情緒、認知、行為及身體四個層面,且不同類型的焦慮症會表現出不同的症狀。以下是常見的焦慮症症狀:

1. 情緒症狀

  • 持續的擔憂和恐懼:個體會長期感到緊張、不安,並對未來或無法控制的情況感到過度擔憂。
  • 易怒或煩躁:由於焦慮感持續存在,患者可能變得容易煩躁或對小事過度反應。

2. 認知症狀

  • 注意力困難:焦慮會導致專注力下降,令個體難以集中精神,常常分心。
  • 思維混亂:在焦慮發作時,思維可能變得混亂,令個體難以做出決策或進行理性思考。
  • 過度思考或反芻:個體可能會反覆思考過去的情況或未來可能發生的問題,而且無法停止負面思維。

3. 行為症狀

  • 迴避行為:為了避免引發焦慮,患者常會主動避開某些人、場所或情況,例如社交場合或公共演講。
  • 強迫行為:某些焦慮症患者會重複某個行為,如強迫檢查門鎖或反覆洗手,以減輕內心的焦慮感。

4. 身體症狀

  • 心跳加速:焦慮發作時,自律神經系統的過度反應會導致心跳加速。
  • 呼吸困難:患者常感到呼吸急促或胸悶,有時可能會誤以為是心臟問題。
  • 肌肉緊張:焦慮使得身體長期處於緊張狀態,導致肌肉僵硬或疼痛,甚至影響睡眠質素。
  • 頭暈和疲倦:由於長期處於焦慮狀態,身體會消耗大量能量,導致經常感到疲倦或頭暈。

這些症狀通常持續至少六個月,並且對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顯著影響。如果不及時治療,焦慮症可能會進一步惡化,從而影響生活質量和心理健康。

焦慮症是思覺失調嗎?

焦慮症並不是思覺失調(Psychotic Disorder),而是一種常見的情緒狀況。焦慮症主要是持續或過度的焦慮或擔憂,而思覺失調則通常指的是一類嚴重的精神健康狀況,這些狀況可能會導致思維、情感和行為的嚴重脫離現實。

焦慮症的主要類型

焦慮症可根據不同的特徵和症狀分為多種類型。以下是焦慮症的主要類型及其特點:

1. 廣泛性焦慮症(Generalised Anxiety Disorder, GAD)

  • 特徵:廣泛性焦慮症患者會對各種日常活動產生過度且持續的擔憂,這些擔憂通常無法控制,且並不局限於特定事件或情境。
  • 症狀:持續的焦慮、易怒、肌肉緊張、疲倦、注意力不集中、睡眠困難等。這種焦慮往往持續至少六個月,並對生活造成顯著影響。

2. 恐慌症(Panic Disorder)

  • 特徵:恐慌症的特點是突然且強烈的恐慌發作,通常無法預測和沒有明確誘因,通常伴隨著劇烈的生理症狀。
  • 症狀:心跳加速、出汗、胸痛、呼吸困難、頭暈或情緒到達臨界點。這些恐慌發作會使患者擔心再次發作,導致進一步的焦慮和行為上的回避。

3. 社交焦慮症(Social Anxiety Disorder, SAD)

  • 特徵:社交焦慮症患者對社交場合或公共表現產生強烈的恐懼,擔心自己在他人面前會出醜或遭受負面評價。
  • 症狀:面對社交或表演情境時會感到極度緊張,可能伴隨心跳加速、出汗、臉紅或顫抖,並有強烈的迴避行為。這些症狀可能影響到人際關係和職業發展。

4. 恐懼症(Phobias)

  • 特徵:恐懼症是對特定物體、情境或活動感到極度且非理性的恐懼,患者往往會主動避開這些引發恐懼的事物或情境。
  • 常見類型:對特定事物(如動物、高空、血液、開放或擁擠場所)的過度恐懼。

5. 強迫症(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 OCD)

  • 特徵:強迫症的患者經常受到無法控制的強迫性思維(即強迫觀念)困擾,並會反覆執行某些行為(即強迫行為)來減輕焦慮。
  • 症狀:強迫觀念可能包括害怕受到污染或過度完美主義,強迫行為包括反覆洗手、檢查門窗等。這些強迫行為雖然能暫時緩解焦慮,但長期來看會干擾生活。

6. 創傷後壓力症(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

  • 特徵:PTSD是由經歷重大創傷事件(如戰爭、災難、暴力事件)後引發的焦慮障礙,患者會反覆經歷創傷情景。
  • 症狀:反覆的創傷記憶或夢魘、過度警覺、迴避與創傷相關的情境,並且容易感到情緒麻木或失去興趣。這些症狀會顯著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

7. 分離焦慮症(Separation Anxiety Disorder)

  • 特徵:分離焦慮症常見於兒童,但成人也可能患此症,主要表現為對與重要人物分離時產生強烈焦慮和恐懼。
  • 症狀:害怕分離或拒絕外出,甚至在分離時出現生理症狀如噁心、頭痛等。這種焦慮通常會影響到患者的社交和生活功能。

以上焦慮症的類型可能會同時出現或交替發作,因此,專業評估對於精確診斷和治療尤為重要。

如何判斷自己有焦慮症?

我們可以透過自我檢查及評估工具來初步判斷自己是否患有焦慮症,以下是一些自我檢查的方法:

1. 自我檢查方法

透過以下步驟可以初步評估自己的焦慮情況:

  • 觀察情緒變化:你是否經常感到持續的擔憂和恐懼?這些情緒是否難以控制且超出當時情境的需要?
  • 檢查生理反應:你是否經常出現心悸、胸悶、頭暈、胃腸不適、肌肉緊張等身體症狀?這些症狀是否與焦慮情緒同時發生?
  • 評估行為變化:你是否經常因為害怕會引發焦慮而避免某些情境或活動?你是否因為焦慮而影響到社交、工作或學習?
  • 觀察睡眠質量:你是否因焦慮而難以入睡,或在夜間頻繁驚醒,並且感覺焦慮症症狀加劇?

2. 記錄症狀的持續時間和強度

  • 持續時間:焦慮症症狀通常持續至少六個月才會被診斷為焦慮症。因此,記錄症狀的持續時間是診斷的關鍵。如果你的焦慮症症狀持續超過六個月,而且對日常生活造成影響,便應多加留意。
  • 強度:除了持續時間,症狀的強度也是重要指標。你可以每天記錄焦慮的強度(從1到10評分),觀察焦慮情緒在不同情境下會增強或是減弱

3. 常見的評估問卷

以下是一些常見的焦慮自我評估工具,可以幫助你系統性地檢查自己的焦慮程度,讀者可自行到瀏覽器搜尋相關工具:

  • 貝克焦慮量表(Beck Anxiety Inventory, BAI):這是一份自我報告問卷,包含21個問題,專門用來評估焦慮的程度。每個問題根據焦慮症症狀出現的頻率或強度進行計分,最終的總分可以幫助你了解焦慮的嚴重程度。
  • 廣泛性焦慮障礙7項量表(Generalised Anxiety Disorder 7-item, GAD-7):這是一份簡單的問卷,包含7個問題,用來評估過去兩週的焦慮症症狀。根據出現的頻率進行計分(如「完全沒有」、「幾天」、「一半以上時間」、「幾乎每天」),總分超過10可能提示中度焦慮。
  • 焦慮與抑鬱量表(Hospital Anxiety and Depression Scale, HADS):此問卷常用於醫院或診所,評估焦慮和抑鬱兩方面的症狀。問卷共14題,分為焦慮和抑鬱兩部分,每部分各7題,得分可以幫助識別焦慮和抑鬱的嚴重程度。

4. 記錄症狀日誌

自我評估時,以日誌的形式記錄日常焦慮症症狀有助於追蹤焦慮的變化。你可以記錄:

  • 時間:症狀出現的時間及持續時間。
  • 情境:引發焦慮的情境或事件。
  • 生理反應:當時的生理反應(如心跳加速、呼吸急促等)。
  • 情緒反應:當時的情緒強度(從1到10評分)。

這些記錄有助於觀察焦慮症症狀是否隨時間惡化或改善,並為專業醫生提供參考依據。

怎樣治療焦慮症?*

治療焦慮症的選項多樣,通常包括心理治療、藥物治療和行為治療。

1. 認知行為療法(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CBT)

  • 原理:CBT是一種結構化的心理治療方法,旨在幫助患者識別和改變負面的思維模式和行為。焦慮症患者經常會有不切實際的思維和過度的擔憂,CBT通過協助患者挑戰這些不合理的想法,並學習健康的思維方式來減輕焦慮。
  • 方法
    認知重構:識別和挑戰扭曲的思維,如過度概括或災難化思維,並用更實際的觀點取而代之。
    行為實驗:通過設計和實施行為實驗,測試和評估自己對焦慮情境的預期是否正確,以減少對恐懼情境的敏感度。
    暴露療法:系統性地暴露於引發焦慮的情境中,幫助患者逐步習慣這些情境,從而降低焦慮水平。
  • 效果:CBT已被證實對多種類型的焦慮症有效,且通常需要10到20次的治療會議。它不僅能夠減輕焦慮症症狀,還能幫助患者發展長期的應對技能。

2. 藥物治療

  • 藥物治療通常需要數週才能顯著見效,且需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因為不同的人對藥物的反應不同,可能需要調整劑量或藥物種類。

3. 正念療法(Mindfulness-Based Therapy)

  • 原理:正念療法旨在幫助患者專注於當下,通過培養正念來減少對過去或未來的擔憂。這種療法包括正念冥想和其他放鬆技巧,以幫助患者提高對自己情緒和思維的覺察。
  • 方法
    正念冥想:通過專注於呼吸、身體感覺或環境中的聲音,幫助患者練習不帶評價的覺察,從而減少焦慮和壓力。
    正念自我接納:學會接受自己的情緒和思維,而不是試圖控制或逃避它們。
    正念-Based Stress Reduction (MBSR):是一種系統性正念療法,通常包括八週的課程,每週有集體課堂和個人練習。
  • 效果:研究表明,正念療法能夠有效減少焦慮症症狀,提高情緒調節能力,並促進整體心理健康。

*以上資訊只供參考。如有任何疑問,請向你的醫生或心理健康專家查詢。

改善焦慮症的生活小建議

除了以上的正規治療之外,一些生活習慣上的轉變也能幫助改善焦慮症症狀:

1. 運動

規律的體育活動能促進內啡肽的釋放,這是一種自然的化學物質,可以減少焦慮感。運動亦有助於改善睡眠質量,降低壓力水平,並增強身體對壓力的耐受力。研究顯示,每週150分鐘的中等強度運動,如快步走、游泳或騎自行車,都能顯著減輕焦慮症症狀。運動不僅可以作為焦慮症治療的輔助療法,還能增強整體的心理和生理健康,幫助患者建立積極的生活態度。

2. 營養

均衡的飲食對於情緒穩定至關重要。富含Omega-3脂肪酸的食物(如魚類和亞麻籽)、富含維他命B雜的食物(如全穀物和綠葉蔬菜),以及富含抗氧化劑的食物(如莓果和堅果),都有助於提升心理健康。相對地,高糖和高咖啡因的食物會導致血糖波動,有可能加劇焦慮症症狀。因此,飲食上的調整不僅能改善生理健康,還有助於穩定情緒,減少焦慮。

3. 身邊人的支持

與家人、朋友保持良好的聯繫,可以提供情感支持和實際幫助,減少孤獨感。社交支持能夠患者提供為理解和鼓勵,幫助患者應對焦慮情緒。參加支持小組或心理健康工作坊,增加與他人的聯繫,也可以為患者提供有效的應對策略。研究表明,積極參與社交活動能夠減少焦慮,從而提升生活滿意度。

學習與焦慮共存,迎接更好明天

焦慮症是一種常見而又容易被忽視的心理情況,早期識別焦慮症症狀並及時治療,對於恢復正常生活和提升生活質量至關重要。焦慮症症狀如未得到及時處理,可能會逐漸加重,影響整體的幸福感和生活滿意度,甚至影響到工作、學習和人際關係。因此,及早識別焦慮症症狀,並採取有效的治療措施,是打破焦慮困境的關鍵。

焦慮症可能讓患者感到孤立無援,但其實只要願意踏出第一步,支援就在不遠處。透過家人好友的支持和專業治療,焦慮症患者總有一天可以找到通往康復的道路,學習與焦慮共存,逐步重拾對生活的熱情和希望。

1. 何家慧(2019)。《淺談焦慮症》。香港: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監測及流行病學處出。取自https://www.chp.gov.hk/files/pdf/ncd_watch_september_2019_chin.pdf
2. Borkovec, T.D. and Ruscio, A.M., 2020. The nature of 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 Journal of Anxiety Disorders, 74, pp.102305.
3. Brewin, C.R., 2021. Cognitive processing and the treatment of anxiety. Behavior Research and Therapy, 142, pp.103849.
4. Cuijpers, P., Karyotaki, E., Weitz, E., Andersson, G. and Hollon, S.D., 2020. The effects of psychotherapies for depression and anxiety on the mental health of patients.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177(9), pp.860-870.
5. Fried, E.I., 2021. The role of cognitive-behavioral therapy in treating anxiety disorders: A meta-analysis. Journal of Anxiety Disorders, 76, pp.102347.
6. Gorman, J.M., 2021. Comorbidity of anxiety and depression in clinical populations.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iatry, 82(4), pp.20r13435.
7. Hoge, E.A., 2023. The effectiveness of mindfulness-based interventions for anxiety disorders: A meta-analysis. Psychiatric Clinics of North America, 46(2), pp.209-222.
8. Kennis, M., and Dalenberg, C., 2022. Cognitive-behavioral therapy for social anxiety disorder: An updated review. Clinical Psychology Review, 92, pp.102117.
9. Kircanski, K., 2021. Understanding the neurobiology of anxiety disorders: Implications for treatment. Neuropsychopharmacology, 46(3), pp.507-519.
10. Lee, J.H., 2022. Pharmacological interventions for 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 A systematic review. Current Psychiatry Reports, 24(8), pp.509-518.
11. Miller, G.A. and Cohen, J.D., 2020. An integrative theory of prefrontal cortex function.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17(31), pp.18978-18987.
12. Morina, N., 2023. The effectiveness of exposure therapy for panic disorder: A meta-analysis. Journal of Behavioral Therapy and Experimental Psychiatry, 82, pp.101707.
13. Powers, M.B., Halpern, J., and Gerardi, M., 2021. The role of virtual reality in the treatment of anxiety disorders. Behaviour Research and Therapy, 146, pp.103976.
14. Rothbaum, B.O., 2021. Virtual reality exposure therapy for anxiety and related disorders. Journal of Anxiety Disorders, 77, pp.102296.
15. Salkovskis, P.M., 2022. Cognitive-behavioral approaches for treating 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 Behavior Research and Therapy, 153, pp.104005.
16. Tolin, D.F., 2022. Review of pharmacological treatments for anxiety disorders.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iatry, 83(5), pp.23r14422.

你可能感興趣的活動

AXA BetterMe Weekend 2024

AXA安盛年度盛事 – 萬眾期待的AXA BetterMe Weekend快將回歸!‍每年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健康日」,AXA安盛希望藉此推動健康生活以及環境保護的重要性,鼓勵大家由內至外都活得更健康,齊齊做個BetterMe!

本年度的AXA BetterMe Weekend將再次登陸西九文化區安盛 x 竹翠公園,特別設計的BetterMe City滿佈打卡熱點、大型的玩樂設施和各式各樣的主題攤位,約定你10月19及20日見!